成都人的文化胃口能有多大?千年敦煌 圈粉百萬
時間:2017-04-11 文章來源:封面新聞(原標題:成都人的文化胃口能有多大?千年敦煌 圈粉百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甘露 攝影 陳羽嘯
初春的紐約,細雨蒙蒙,第五大道上,兵馬俑搭配中國紅的海報隨處可見。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再度刮起最炫中國風——籌備七年的特展“秦漢文明”拉開序幕。要知道,紐約大都會目前的特展參觀人數紀錄還是由另一個中國特展保持著——“中國:鏡花水月”,2015年的這場特展吸引了67萬人次參觀。
而地球的另一端,這個數字卻輕易地被超越——4月6日,“敦煌·絲路”大展突破百萬人次,這是成都博物館新館運行后的“歷史最佳”。
2016年12月27日至2017年4月10日,歷時三個多月的“絲路·敦煌”大展深深地攪動了成都這座千年歷史名城。而這百萬人次中,年輕人占的比例也是出人意料的多,成博成為年輕人、時尚潮人的“打卡圣地”,這背后也離不開“年輕的力量”。
博物館變“網紅”圈粉無數年輕人
大千特展、乾隆特展后,年輕的成博新館終于迎來了“大考”——“敦煌·絲路”大展。而在此前的兩大特展中,成博交出的數字都很漂亮:大千特展55萬人次參觀、乾隆特展65萬人次參觀。而這一次,一口氣突破百萬。
雖然沒有詳細統計百萬人次的具體年齡分布,但成博工作人員也做過一些小型的調查,觀看敦煌特展的人數中,20至45歲的中青年是主力軍。“這個結果多少讓我們感到意外。”肖飛舸,成都博物館宣傳營銷總監,這位海歸青年帶著一群年輕人為最年輕的成博新館做起了營銷和宣傳。“我們這個團隊,幾乎全部都是85后、90后。”
這群年輕人用他們所熟悉的時尚語言來運營成博的新媒體,一時間,古老的博物館搖身成為“網紅”。2016年里約奧運會,成博新媒體的小編們眼尖的發現,一枚館藏陶俑長相酷似乒乓球冠軍馬龍,經過人民網、馬龍本人微博親自轉發后,這個陶俑也有了一個新名字:馬龍俑。
而在“敦煌·絲路”大展的新媒體攻勢上,“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這對CP的相愛相殺成為亮點,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也圈粉無數年輕人,吸引他們走進了博物館。“年輕的觀眾確實是很多,這種變化也說明了,博物館不僅僅是老年人逛的,其實也可以很時尚。”肖飛舸說。
新媒體放大招 千萬網友獻流量
百萬觀展人次中有了讓人欣喜的年輕群體,而更讓成博團隊感到振奮的是,“敦煌·絲路”大展在網絡上的大熱,更是讓千萬人次的年輕人不惜貢獻流量。
和其他博物館不同的是,成博在新館運營后,語音導覽的功能全部由新媒體來承擔。只要關注了成博的微信公眾號,就可以免費用自己的手機聽語音講解。這種順應了網絡時代的導覽方式,當然很對年輕人的胃口。
成博的官方數據統計,大展期間,自媒體粉絲增加近20萬,微信關注人數28萬。更厲害的是,在網絡直播的熱潮中,“敦煌·絲路”真的成為千萬級的流量擔當。
成博的數據顯示,整個大展期間,已有超過已有超過10001000萬人萬人通過直播看展通過直播看展、、聽講座聽講座,,單條單條最高點擊量超過最高點擊量超過3030萬萬;“;“敦煌敦煌展展成都成都””在百度搜索結果高達在百度搜索結果高達308308萬條萬條;;大展期間成博官方大展期間成博官方微博閱讀量約微博閱讀量約180180萬萬次;直播23條的閱讀量超過60萬。這些數字正好實現了肖飛舸當年的雄心壯語——不是要每次發微博都要@“大V”,而是要讓“成博”成為“大V”。
網絡的影響力,讓成博成為年輕人時尚的“打卡地”,每逢節假日,有人在成博玩自拍,也有年輕人呼朋引伴來“玩耍”。盡管“玩”心很重,耳濡目染之間,還是會被“敦煌·絲路”之美浸淫。
“網紅”不失品質 高雅精品不能丟
觀看“敦煌·絲路”大展時,不時會發現很多“行家”,而且還是年輕的“行家”,口中不時吐露歷史人名、專業的文史名詞。“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看到一個年輕的爸爸帶著兒子,兒子指著展柜里的一個東西問是什么,當時他爸爸很專業地說出來那是保持溫濕度的。我就比較震撼,說明觀眾的知識水平、文物藝術品的鑒賞水平都在提高。”
“敦煌·絲路”大展除了呈現大美的敦煌視覺盛宴,還舉辦了許多有影響、有內核的研討會、講座,接待了近萬人參加。“第一場講座,網上預約大概5分鐘就搶光了500個座位。當天還有好幾百人在外面排隊,這說明高雅、精品的文化產品需求還是很大的。”作為宣傳和營銷總監,肖飛舸內心的標準其實相當高,“在宣傳上、推廣上,博物館要放下身段,甚至可以成為網紅,但是在文化的引導上,是不能低頭、不能迎合大眾低俗審美,要堅持高雅的、精品的。”
起初,肖飛舸對這樣一種不妥協的思路還略微擔心,“而敦煌大展的回饋和反響說明,不低頭是對的。”
一座沉淀著文化、文明和歷史的
大展期間,每天都有上萬市民前來觀展。
不少中小學將新學期第一課安排在成博。
天府廣場,在成都城市心臟的靈魂地帶,而成都博物館拔地而起,成為這座城市新的文化地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大千特展”“乾隆特展”“敦煌·絲路”大展后,八個月的新成博已經是超過200萬人次到訪、影響力超千萬級的文化“大V”。矗立在天府廣場的成都博物館,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禮物。
一座城市的博物館,是這個城市天然的教室。每年無數的文青、學生在盧浮宮寫生、臨摹,誰知道他們中不會有下一個大師、藝術巨匠?而一座城市擁有的豐富館藏,本來就是最天然的公共教科書。
開館才八個月的新成博竟然如此迅速地擔當起“教室”職責,的確讓人欣喜。“剛開始只有幾百人聽課,聽館長給他們講解,后來影響特別好,很多學校報名。”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春第一課,博物館開課,良好的氛圍和口碑迅速讓其他學校想參與,最終,在“敦煌·絲路”大展期間,成都博物館舉行的社教活動有46場,超過5000人參加。
讓成博成為成都這座旅游名城、歷史名城的新景點,是成博所有工作人員的夢想。而海歸肖飛舸直言,“成博想成為城市的旅游景點、文化圣地,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我們肯定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不過,一個好的苗頭是,“敦煌·絲路”大展期間的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成都觀展。
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和現在,可以從博物館開始。凝固的文物講述城市的過去,而在博物館里走動的人則是城市的未來。博物館承擔著城市的品位,這里是城市美育的發源地、守望地。
“參觀人次的增長是看得到的,1058045(截至9日下午5點),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觀展者的知識文化、審美和鑒賞水平在成長。”肖飛舸說,這是各種大數據都換不來的幸福。
服務熱線:(+86)028-60194888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二街吉慶路333號蜀都中心二期1號樓四單元505室 版權所有:成都市天一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蜀ICP備09026529號-7